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之评价

2011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给当时处于贫困,战乱的人们带来了希望。苏联未解体前,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管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它甚至都可以和超级大国相抗衡,人们都觉得它很有生命力,但是它却在不久之后面临了解体的命运,这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苏联模式到底如何?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获得政权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1936年苏联通过的新宪法,具体规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于是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最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发展战略:苏联模式片面的强调发展速度问题,而忽视经济效益。粗犷而非集约性发展。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与外界联系不够紧密。农工比例失调,片面强调重工业,特别是军工工业的发展。
2. 经济: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经济运行机制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从经济结构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3. 政治: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相适应。 高度集中的一党领导制度,将权利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形成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及终身制度,同时削弱列宁时代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
4. 文化:学术政治化,实行舆论高度一律,实行意识形态监控,新闻领域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学术团体高度行政化,科学研究管理集中化。
三.苏联模式的弊病: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两个生死抉择:旧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同时面临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必须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此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其主要弊端包括:
1. 在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及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只注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二战前两个半五年计划重工业增长9倍,而轻工业及农业分别只增长3.2及0.3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持续的提高。
2. 在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体制,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以人治代法治,同时削弱国家及人民监察体制,致使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被肯定下来。
3.在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学术民主的消失。
4.在国际方面,针对帝国主义搞封锁、反对开放、主张封闭,提倡关起门来搞建设。
5.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危害性还在于,斯大林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模式绝对化和普遍化。苏联模式还是一种探索中的事物,其种种不成熟使苏联走上一条并非最佳的发展道路,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更大发挥。同时使得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片面地将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划上等号,遭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延缓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前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在缺陷和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从而预示着社会主义改革新时代的到来也注定苏联模式的解体。所以,苏联的解体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因为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背离和抛弃了马克思主义而导致的后果,这是一条根本教训。
四.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作用
当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然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苏联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形成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诞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它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它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其次,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再次,为打败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五.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各个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全面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切忌盲目,切忌封闭,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但时代在前进,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时俱进,并且我们要结合国家的现实不断改变,因地制宜,注重政治、民主、经济三方的良性互动,及时体察民情,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良性发展。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让我国走上一条正确积极和谐的社会主义道路。

无标签
评论区
头像